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王文禮
時間:2023-10-12 10:41:43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部署、整體謀劃,尤其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和選拔是世界共同課題。管窺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領域獎項獲得者的學習、教育、研究等經歷,可以為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選拔帶來一定啟示。
諾貝爾獎設立的自然科學領域獎項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通常獎勵那些給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發現??v觀2023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所公布的獲獎者名單,其對科學研究的評價標準一以貫之,強調基礎科學中的重大發現與發明,是從長遠看能夠給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實際成果。近代以來,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建立,都離不開基礎科學研究的大力發展與基礎研究人才的創新創造。如何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管窺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所在國家的經驗,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授獎風向凸顯基礎研究重要性
2023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的8名獲得者分別來自3個國家:美國、德國和瑞典,其中6名來自美國,德國和瑞典各1名。8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中5名在大學工作——美國的4所大學,瑞典1所大學,另外3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阿列克謝·伊基莫夫在美國納米晶體科技公司工作,費倫茨·克勞斯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工作,美國科學家卡塔琳·考里科是生物技術公司拜恩泰科的高級副總裁,還擔任匈牙利塞格德大學教授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兼職教授。
2023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8名獲得者都擁有博士學位,大部分畢業于世界著名大學,例如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波士頓大學、萊斯大學等,其中5人還擁有世界著名大學或科研院所的博士后經歷。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職業生涯也具有一些特點。2023年獲獎的8個人全部有在頂尖大學、科研機構之間幾次職業調動的經歷。這說明了高校教師在機構間自由流動的價值,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避免學術“近親繁殖”的制度和機制,引導高校教師有序、合理流動。此外,6個人有跨國流動經歷。例如,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卡塔琳·考里科出生于匈牙利東部的一個小村莊,她從小就對自然表現出興趣,并在科學方面表現出色。1978年,從塞格德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她接受了塞格德生物研究中心職位。1985年,由于沒有進一步的資金支持考里科在塞格德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她移居美國,接受了費城天普大學博士后研究員的職位。1989年,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職,但科研道路并不順利。1997年,她遇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免疫學家德魯·韋斯曼,兩位研究人員都對使用mRNA刺激身體產生對病毒病原體的免疫力的可能性產生興趣,于是二人合作攻克這一難題。在經歷多次失敗后,二人終于發現,通過核酸的甲基化,能夠有效避免免疫識別受體對mRNA的響應,并能夠大程度地降低mRNA帶來的副作用。這項研究于2005年發表在《免疫》期刊上,使mRNA療法的應用成為可能。原創性重大成果的產生普遍離不開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留學教育仍是培養具有先進理念、國際視野和掌握高精尖科學技術等各方面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授獎風向凸顯基礎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科學家人數多少,與其基礎研究整體實力有關。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與科學研究的重大原創性發現并不同步,存在時間滯后效應。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評價標準強調該研究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最大貢獻,強調基礎科學的重大發現、發明,但不只強調基礎科學。如果科研氛圍過于浮躁,過于強調結果導向,將基礎研究視作難以承受的“奢侈品”,那么科技水平也難以得到長足提高。然而,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所承認的,正是這種從長遠來看,能給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實際成果的基礎研究。
主要國家在支持培養基礎研究人才方面的探索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國籍表明,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既集中又分層。獲獎者大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大學,這揭示了大學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學在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方面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與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數量是正相關的關系。
在未來幾年里,眾多國家都開始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在全球范圍內擴大開創性的基礎研究,將使科學研究的主題和人員多樣化。目前一些國家正在開展學術卓越計劃,加大了對基礎科學、研究型大學的投入力度,加強了對基礎學科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力度。例如,歐盟2021年開始實施的“地平線歐洲”計劃(2021—2027年),總投資額約為1000億歐元,是歐盟迄今為止“最雄心勃勃的研究和創新計劃”。這些計劃在中短期內可能會增強這些國家頂尖研究型大學的實力,提高其科學技術水平;從長期看,世界科學中心從美國轉移到其他國家,也是非??赡艿?。
我國可從中獲得哪些啟示
當前我國的基礎研究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必須承認,我國的基礎研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整體還處于跟跑的階段,重大的、顛覆性的、原始性創新成果較少。我國可從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和研究經歷中獲得一些啟示。
一是持續加大對基礎科學的研發投入,進一步探索發展基礎科學的新方法,同時發展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使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創造更多的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為人類的文明和科技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二是進一步擴大教育國際化規模,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和質量。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三是構建一個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一個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應包括系統的高等教育認證機制、完備的現代大學制度、良好的基礎設施、卓越的科研文化、客觀的人才和科研評價體系、富有競爭力的薪酬、充足的辦學經費、濃厚的學術自由氛圍、具有聚五洲賢才而用之的能力和意愿。
四是持續深化改革科研評價體系。改變當前對科研人員的學術關鍵績效指標考核方式,將短期考核變成長期考核,由結果評價轉變為過程評價,支持和鼓勵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保護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和創新力,鼓勵科研人員在基礎科學領域進行長期研究。
(作者系江南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