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作者:劉時玉 徐舟
時間:2023-10-13 11:21:44
本網訊(記者 劉時玉 通訊員 徐舟)在華東理工大學,有一門特別的通識選修課,雖然只有16個學時、1個學分,但是教師陣容超豪華,分別由來自信息學院、商學院、機動學院、材料學院、藥學院、藝術學院、社會學院、法學院等8個學院的16位老師組成。這就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識選修課“AI與數字經濟”。
“這門課設計的時候,就是向所有專業和年級開放選修,我們希望不管是什么專業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專業之外,建構起數字經濟的思維模式和理念,知道在自己未來從事的行業里或者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里,人工智能數字技術能帶來效率上和組織上的哪些創新與變革?!毙=虅仗幐碧庨L萬永菁說。
自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學校教務處的組織協調之下,信息學院周家樂、商學院蔣士成和陳萬思等幾位老師開始共同架構該課程。經過近一年的建設,“AI與數字經濟”通識專項選修課于2023年暑期正式上線面向學生開放。
“課程設置視角的獨特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它注重學科交叉和現實應用,不同學院的老師將各自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有關于智慧城市、智能復合材料、數字醫療、數字化行政、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等各種生產生活實例,讓我們感受到數字化與智能化的強大力量?!眲倓倢W完課程的機設223班丁天陽同學說。
按照計劃,作為一門16學時的通識選修課,“AI與數字經濟” 以慕課為主要形式,課程內容主要包括4個部分,即:數字經濟概述,數字經濟中的消費與生產,數字經濟中的組織與管理創新,以及數字經濟的治理問題與治理體系的創新。按照定位,課程內容不以介紹模型和機理為主,而是著力于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如何與數字經濟相結合,AI如何賦能各行各業。
以機器視覺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周家樂老師,不僅承擔該課程架構的任務,也承擔其中關于人工智能簡介這部分慕課內容的制作。
周家樂
“以AI圖像識別進行燃氣管道焊接缺陷無損檢測為例,在傳統的人工操作模式中,由于超聲波巡檢量大、管道復雜,給公司帶來了用工難的問題,而在使用AI圖像識別后,原來大約15個小時的工作量在兩三分鐘內就能完成,效率之高令人難以想象?!敝芾蠋熛M谡n程中通過向學生深入解讀AI如何助力各行各業的案例,給學生“掃盲”,幫助他們了解AI如何解決行業未來發展的問題。
除了周家樂老師之外,還有來自多個學院的老師共同參與課程建設,為學生解讀數字技術在消費和生產中的應用。
黃建華
羅飛
例如,在數字經濟概述這部分內容中,信息學院黃建華、黃如、羅飛等3位老師分別介紹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AI賦能的物聯網智慧城市交通流量控制、AI與云計算,機動學院周煒老師主要介紹虛擬現實技術。
而數字經濟中的生產這個章節的師資最為多元,包括:藥學院唐赟老師主講人工智能如何加速新藥研發,材料學院孫金煜老師主講深度學習在復合材料領域中的應用,信息學院田洲老師主講打造乙烯智能制造工業大腦,藝術學院尹舜老師主講智能算法與城市設計的數字化轉型,信息學院葉琪老師主講基于醫療知識圖譜的數字醫療,社會學院朱琳老師主講上海市浦東新區人工智能輔助行政審批等。
數字經濟是一個生態全系統,當數據和數字技術成為生產要素后,面向未來的組織與管理將有什么樣的新面貌?就此,商學院蔣士成、董銀果兩位老師擔綱為學生講解數字經濟中的企業組織和產業組織,陳萬思老師則主講人工智能時代的組織。由于在數字經濟興起后,相關的法律倫理等非功能性的影響也日益引起重視,所以,在課程中,信息學院羅娜、法學院肖夢黎兩位老師分別以“算法歧視與公平”“人工智能體的法律屬性”為題,來引領學生進行探討。
“雖然此前已有一些了解,但在上課之后發現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融入生活的程度依然超乎想象,既造就了諸多機遇,也帶來各種挑戰與風險,例如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闭勂饘W習這門課的感受,復材211班的王梓浩同學說。
“課程最后拋出的數字經濟治理的問題,包括人類是否需要界定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圍、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等等……都特別讓人思考,我認為需要明確的法律和確切的AI倫理來限制和約束?!睌?01班的黃丹胤說。
“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革新理念,通識選修課的老師們各自都有專業和專攻,結合自己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實際案例,展示‘AI與數字經濟’對行業的影響,對本專業的學生可以深化專業認識,對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也可以拓展視野,目前,還是先把大綱性的內容串起來,后續會持續更新迭代案例?!笔Y士成老師說。
“科技高速發展,未來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需求,加速了人才知識結構由單一學科型向多學科復合型轉變的進程,所以,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與融合,已經成為現代和未來科技發展與創新的驅動力,高校必須兼顧內外部需求,積極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比A東理工大學副校長王慧鋒表示。
自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以來,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衍生出了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新的動能、新的業態,數字經濟可謂第五次工業革命,引發了社會和經濟的整體性變革。華理推出這門選修課,目標就是要讓每個置身于數字經濟大潮中的學子,都能粗通“水性”。
面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技術進步、產業格局的變化,高校如何托起建設教育強國的重任?近年來,華理為了提升人才培養與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的契合度,努力打通學科專業間的壁壘,整合多方資源,推進新工科試驗班、雙學士學位項目、輔修專業、在線微專業等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在課程建設層面,著力打造和建設了包括“AI與數字經濟”在內的一批通識選修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