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任朝霞
時間:2023-10-16 12:57:11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安排部署,將教育放在各項具體事業發展的最優先位序進行部署,賦予了教育新的戰略地位、歷史使命和發展格局,為新時代做好教育和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作為全國教育綜合改革探路者,上海將如何實現教育、科技、人才戰略高質量落地?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亞明。
問: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上,上海教育將如何定位,如何勇擔使命,構建發展新格局?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聚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勇當全國綜合教育改革的探路者,積極探索和積累改革制度成果,發揮好“試驗田”作用。邁入新征程,上海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擔當教育強國建設的探路者,推動上海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指標達到全球城市先進水平。一是努力當好全國教育綜合改革的試驗田。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持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科研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教育現代化的治理經驗,促進學前教育公益普惠、基礎教育優質均衡、高等教育特色一流、職業教育貫通融合、終身教育泛在可選,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二是努力當好促進區域教育合作的引領者。充分發揮上海龍頭帶動優勢,同蘇浙皖三省一道,大力推進基地共建、人才共聘、學生共育、科研共贏、資源共享,以長三角教育一體化合作的新實踐,加快探索教育強國建設的新路徑,演繹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內涵,為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的教育動能。三是努力當好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探索者。把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國際科創中心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培養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構建聯系更加緊密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實現從教育強、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城市強,提高教育發展實力和支撐現代化建設的能力。
問: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上海將從哪些方面發力,實現教育、科技、人才戰略部署在上海高質量落地?
答: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近期我們將啟動實施上海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十大專項行動計劃,聚焦三方面綜合施策:在能力建設方面,通過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構建前瞻布局、對接需求、水平一流的學科專業布局;通過建設高峰高原學科,推動25個學科領域(方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國內一流前列,厚植學科高原;通過建設高水平地方高校,提升市屬高校整體實力、特色發展能級、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托高上海高等教育底部;通過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集聚頂尖科學家、學科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國際教學名師和高技能領軍人才,夯實高校發展關鍵支撐。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培養,構建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和基礎研究人才全鏈條培養機制;通過開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促進用好產教兩種資源優勢協同育人,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和適應產業迭代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通過實施特定領域急需人才精準培養,精準供給國家明確要求培養國際組織、國際航運、關鍵語種等人才。在創新策源方面,通過促進高?;A研究和原始創新,發揮高?;A研究主力軍和原始創新主戰場作用,著力在重要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創成果。
問:上海在強化高??萍紕撔虏咴垂δ?,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有哪些舉措,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答:這些年,上海抓住“雙一流”建設和部市高等教育“兩個先行先試”共建合作契機,發揮高??萍紕撔虏咴醋饔?,從三個方面強化高??萍紕撔虏咴垂δ懿⑷〉迷鷮嵆尚?。
第一,建強學科平臺,厚植高??萍紕撔禄A支撐。上海高校在建博士學位點380個、碩士學位點606個,理工農醫類占比約55%。高校牽頭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技平臺9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前沿科學研究基地等省部級科技平臺468個,夯實了科技創新平臺基礎。
第二,變革科研范式,筑牢高?;A研究主陣地。支持高水平大學變革科研范式,鼓勵科研人員在基礎前沿和交叉領域以非線性思維方式開展攻關。2021年起,教育、科技部門依托5所高校建設基礎研究特區,聚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支持青年科學家潛心開展“從0到1”前沿研究。特區高校對科研項目資金安排擁有完全自主權,可自由選題、自行組織科研、自主使用經費,考核目標上接受失敗、允許試錯。2022年上海高校獲“國自然”項目4255項,占全國總數8.25%、占全市近90%;每年牽頭獲國家科技“三大獎”數約占全國高校10%,在《科學》《自然》《細胞》3個頂刊上年均發表40篇論文,基礎前沿研究持續突破,區域創新策源主力軍作用凸顯。
第三,強化技術攻關,暢通高??蒲谐晒D化鏈條。引導高校主動對接行業企業科技攻關所急,產學研協同破解關鍵共性技術難題。一是跨部門協同組織校企聯合攻關。教育、經信等部門聯手搭臺,推動高水平大學與龍頭企業聯手,促進關鍵創新要素校企雙向流動。二是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以專業化、市場化方式提升高校技術轉移平臺能級。三是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試點。探索實施職務科技成果歸完成人所有、單位參與收益分配的全部所有權賦權改革,激勵科研人員自主轉化科技成果,提高成果孵化產業化效率。